1939年,毛主席读完项英电报后气得发抖,直到七十年代还耿耿于怀

栏目分类
新闻动态

你的位置:九游游戏首页 > 新闻动态 > 1939年,毛主席读完项英电报后气得发抖,直到七十年代还耿耿于怀

1939年,毛主席读完项英电报后气得发抖,直到七十年代还耿耿于怀

发布日期:2025-02-05 08:26    点击次数:136

1939年6月24日,在合肥的青龙场,新四军第四支队的指挥官高敬亭英勇牺牲,他在中弹前高声呼喊:“为了共产主义,万岁!”

两天之后,毛泽东收到了一封急电,电报上赫然写着“高敬亭已被执行枪决”。看到这几个触目惊心的字,他愤怒不已,手不由自主地颤抖起来。

毛泽东提高嗓音,严厉地质问道:“这世间还有没有公理存在?我已明确说过,不能杀人!”

原本,中央关于高敬亭的处置决定迟延未至,待项英与叶挺接到延安传来的“暂缓处决”急电时,高敬亭已不幸遇难,局势已无法挽回。

高敬亭,河南新县人士,亲身参与黄麻起义,后转至鄂豫皖苏区投身革命。红四方面军反“围剿”失利,主力踏上长征路,而他则坚守苏区,延续革命希望。

高敬亭无暇多思,迅速将所剩寥寥的战士重组为红28军,他亲自上阵,同时肩负起党、政、军的领导重任,全面统筹。

抗战的烽火燃起后,国共携手并肩。高敬亭带领团队接受整编,他们化身为新四军中的精锐力量——第四支队,肩负起抗日救国的重任。

原本仅由老弱病残组成的留守队伍,在高敬亭的带领下,迅速壮大为拥有1500名战士、战斗力卓越的主力军,这一转变令人瞩目,高敬亭的贡献巨大。

接下来的一年多时光中,高敬亭展现了卓越的指挥才能,他与日军及日伪军交战上百场,成功击毙日军超1700名,并歼灭日伪军4000余人。

辉煌的战斗成果,让更多怀揣理想的年轻人投身高的麾下。高敬亭遇难之前,第四支队人数已超八千,其战斗力在众队伍中独占鳌头。

高敬亭在军事生涯早期就常独自作战,到后来更是独自指挥战役,这让他逐渐养成了独立决策的习惯,也喜欢上了自己说了算的方式。

在鄂豫皖苏区,领导层盛行“肃反”运动,不少人以此为借口排挤对手。高敬亭便是此道高手,长征前后,他利用“肃反”之名,除掉了包括75师师长姚家芳在内的多位将领。

高敬亭作战勇猛,对内外皆不留情。他无法容忍任何人对他的指挥提出异议,即便是中央派来的人也一样,这为他日后的不幸结局悄然铺垫。

高敬亭领导的红28军经过改编后,中央派遣经验丰富的郑位三担任副司令(即政委)。郑位三上任后,严肃指出高敬亭在肃反行动中存在过度扩大化的问题。

高敬亭坚决主张撤换戴季英,对上级指令阳奉阴违,甚至提出诸多条件,显得颇为自负,行为中透露出膨胀的迹象。

那时,中央军委发出了进军命令,命高敬亭率部向东挺进。然而,高敬亭却寻找各种理由推辞。戴季英一到第四支队,就与高敬亭产生了激烈的争执。

高敬亭心生不满,在任命仪式上擅自做主,把戴季英的职位调整为政治部主任,自己则担任起领导戴季英的职责。

戴季英因痴迷于“肃反”行动,预感留在原地将面临危险,于是悄悄跟随中央派来的人员离开了。与此同时,中央急令高敬亭加速东进,那时的皖东是敌后区域,而前线则位于黄河、武汉及广州沿线。

中央期盼高敬亭能迅速进军皖东,但他却一再拖延。原来,他舍不得离开苦心经营的大别山,还自觉功勋卓著,一个支队长的职位,难显他敌后斗争多年的功绩。

高敬亭心生一计,假装生病,暗中安排他人引领队伍东行。中央屡次派遣说客,包括新四军领袖项英、叶挺等亲临,却都无法动摇高敬亭的决定。

在大会上,叶挺极力劝说高敬亭继续向东进军。然而,他一转身,高敬亭仍坚持“按兵不动”。仅有两个团,遵循叶挺的直接指令,勇敢地迈向东方。

五月中旬,新四军中发生了一起严重事件:四支队七团的团长与政委,率领两个警卫班突然叛变。此事引起新四军高层的高度警觉,叶挺将军迅速做出决定,将高敬亭扣押起来。

关于高敬亭的近况报告送达延安后,毛主席下令将其带回延安以教育为主。但遗憾的是,电报抵达前,高敬亭已被扣押20天,最终在肥东青龙场遭枪决。

上世纪50年代,毛主席在合肥访问时,心中仍对一件事难以释怀。当地老人纷纷称赞高敬亭,让他深感高或可教化,不必处决。

1975年,高敬亭之女满怀期盼地向毛主席寄去信件,恳请为父昭雪。病榻上的毛主席亲笔下令,深入调查高敬亭一案,力求还原真相,恢复他的名誉。

在被错误处决38年后,高敬亭的冤屈终于得以洗刷,历史给了他迟到的公正评价,让他的名誉得以恢复。

#深度好文计划#



上一篇:近三场疯狂传球 压抑进攻欲望的皮特森更强了

下一篇:CBA名宿三分大赛:朱芳雨徐杰21分夺冠 完胜张庆鹏赵睿仅14分

Powered by 九游游戏首页 @2013-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